近日,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接受央视网专访,他呼吁设立话剧类国家级最高奖项,以推动话剧艺术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。
对于当下人工智能、微短剧等新技术新动向,冯远征也表示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新事物。
今年带来的是什么样的提案?
答:今年带来两个提案,一个是跟话剧行业有关系,希望能够设立专门针对话剧的国家级的奖项。无论是已经有成就的艺术家,还是年轻的艺术家,能够在这方面给他们一些鼓励。
第二个提案,我们应该让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,从生活中寻找一些素材,能够出现一些划时代的作品。
近几年作品很多,但是让大家耳熟能详,能够流传下去的作品有点少,希望这几年文艺工作者再踏实下来,真正到生活中去汲取素材、去体验生活,把它转化成文艺作品,能够让这个时代有留得住的作品。
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出海时候遇到的文化壁垒?
答:比如话剧《茶馆》,在80年代初去欧洲巡演的时候,被称作是东方舞台的奇迹。
当我在德国学习格洛托夫斯基表演内涵的时候,发现很多有内涵的东西,都是来自东方,差异一定是有,但是文化的最高境界是相通的,就像音乐,我们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哭、能感动,他们也能,原因在于艺术的情感可以共通。
我们发现,大家所追求的精神内涵是一样,所以中西文化的壁垒可能是文化上的所谓差异,但在精神上是可以沟通的。
文化融合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很重要吗?
答:走出去不是简单的西化,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提升,当你做比较的时候,会发现好和弊在哪。
其实走出去是开眼界,在德国上学的时候,我觉得我是技术上最好的,基本功比较扎实,但是我发现我的想象力不如人家,所以在德国那段时间的学习,打开了我的想象力,也改变了我的艺术观。
把我们民族的最精粹的那些东西拿出去,让他们看到这是我们中国最好的,就像今年春节中国流行的新民俗,在国外也有很多年轻人穿上马面裙,在巴黎时装周、在街道上,这就是一种文化的输出,也是一种交流。
关于走出去请进来,还要秉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。
AI在话剧创作上能起到哪些作用?
答:高科技一定要伴随着文化输出,如果有一天,我们用AI的技术去录制一个话剧,观众戴上眼镜,他可以在舞台上随便走,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,观众可以看着演员,甚至凑到这个演员的脸上去,看他的细微表演。
但话剧创作更离不开人,人的情感更加真实。未来,AI人物一定能够上舞台,但是可能时间长了,人们会更喜欢真实的人,在舞台上的真情流露。
话剧创作未来一定要引入高科技,但是剧场艺术不会消失。
如何看待微短剧?
答:短剧一定是快餐式,迅速写出来、迅速生产、迅速推向市场、迅速挣钱。
艺术品则需要“品”,“品”是需要时间的,就像我品茶和喝水是不一样的。
短剧方兴未艾,会成为潮流。但是新生事物被迅速追捧到一个热度的时候,它的生命力有待考证。
人的品味是不断被提高的,短视频也一定会,如果要想让它有更强的生命力,就一定要从剧本开始,提升品质,包括好演员的加持,才会出现高质量短视频。
如何看待话剧短视频化的宣传?
答:如果看一瞬间,比如某个演员的独白,可以去欣赏他的专业度,但是作为一个观众,他可能不知所云,因为故事情节没有贯穿下来,不像唱一首歌,说一段笑话,话剧演员如果上台只来一段独白,大家会觉得很奇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