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都讯 日前,江海区发布2023年招商“成绩单”——成功引进超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共51个,同比增长18.6%;计划总投资额294.6亿元,同比增长32%,投资额增长率为全市第一,专精特新企业过会项目数排名全市第一,引进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完成率均超100%;9月在全市率先全面完成招商引资年度任务,交出“双百”成绩单。
数据背后,反映的是江海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。据介绍,2023年是江海区坚持“高”“新”定位,集中发力“1+3+2”战略性产业项目和专精特新企业,在招商选商成效方面取得新突破,以高质量招商引资为江海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。
2023年,江海区招商成绩呈现出以下四大亮点。
“制造业当家”再添发展砝码。2023年,江海区引进制造业项目46个,计划总投资额286.6亿元,占引进项目计划总投资额的97.3%,占比为全市第一。
“多快好省”激活发展势能。2023年江海区通过市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审核项目23个,计划投资额159.5亿元,计划用地996.6亩,在全市出让8%的工业用地面积上,引进了超16%的投资额,项目数量、计划投资额、拟供地面积三项指标增长率均为全市第一。
“亩产论英雄”开辟发展空间。2023年,江海区过会项目平均投资强度(989.9万元/亩)、平均亩产税收(53.1万元/亩)、平均容积率(3.52)均为全市最优,项目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。其中,7个容积率达4.0的项目是全市容积率最高的过会项目,满山红现代医药食品供应链总部项目(100万元/亩)是全市亩产税收最高的过会项目,红日玻璃高端真空保鲜盒全球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(1666.7万元/亩)是全市投资强度最高的过会项目。
“招优引强”点燃发展引擎。江海区去年引进的项目中,高新技术企业26家,占比超五成;上市公司与行业龙头企业4家,包括英国泰莱集团和优合集团等;专精特新企业14家,包括深圳市泽塔电源系统有限公司、广东东君照明有限公司等,专精特新企业过会项目数排名全市第一。
2024年,江海区力争全年投资额突破300亿元
新年伊始,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、抢占新赛道做好项目储备,江海区招商队伍主动出击,奔赴湖南、安徽、深圳、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、长江经济带重点城市,主动拜访对接应急储能、新一代电子信息、智能家电、高端装备、新能源科技等龙头企业,六天辗转4省6市,积极开展招商引资“早春行动”,以实干播下“春天招商”的第一波种子。
当前,江门市正积极抢抓“大桥经济”“黄金内湾”重大发展机遇,江海区作为江门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,是江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“东大门”,“大桥经济”第一站,承接产业转移的“桥头堡”,产业配套完善、营商环境优越、侨务资源丰富等优势集中,2024年,该区的目标是力争全年投资额突破300亿元,并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招商发力。
坚持“项目为王”,高标准引进优质项目。2024年,江海区将坚持“工业立区、制造强区”,严格把好招商选资关,始终坚持“1+3+2”产业集群方向,以“高新”标准,不断深化“442”招商模式,落实“好行业、好企业、好产品、好客户、好技术、好团队”六好评价,助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。
深化“大招商”格局,建立区街联动机制。按照做好“招大商、大招商、招好商”工作要求,江海区将建立“区、街道”联动招商体系,结合区级、各街道部门经济职能,聚焦上下联通和资源统筹整合,各街道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招商队伍架构,构建“主要领导亲自抓,分管领导具体抓,专职人员全力抓”的招商组织体系,围绕外海“制造”、礼乐“农业+工业”双擎驱动、江南“总部+商贸”的错位发展格局精准招商,形成全区招商合力,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质量投资项目。
善用市场化招商,拓宽招商引资渠道。江海区还将充分调动社会化力量参与招商引资工作,建立市场化招商引资协同工作机制、市场化招商引资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,加强对各类行业商(协)会、财经媒体、基金、券商、投资咨询机构、投资促进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走访互动,采取中介招商、委托招商、购买服务招商等方式用足用活招商资源,扩大招商线索来源途径,实现全区共引、共建、共享招商大格局。
采写:南都记者 严亮 通讯员 黄茵茵 吴芷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