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江汇流书写“中国酒都”千年历史,美酒飘香歌咏“大国工匠”无私精神。
春末夏初,金沙江与岷江、长江三江交汇处的宜宾合江门广场,人声依旧鼎沸,江水蓝碧,鱼跃成群。漫步在江边的巷道里,便能闻到幽幽酒香扑鼻而来,绿树掩映中,一扇红色的大门伫立在面前,古色古香的门楣上方,写着“长发升”三个字。这正是宜宾和四川名片五粮液501车间八大古酒坊之一。
“千年老窖万年糟,酒好须得窖池老”,五粮液历经了700余年沧桑的元明古窖池群,早已是稀缺中的稀缺,作为“国宝级”文物,被评为“国家工业遗产”。
而这些被称为“看不见的酿酒工人”的微生物,在与“看得见的酿酒工人”的完美配合下,酿出了一坛又一坛的醇香美酒。
酿酒,对于数十年如一日工作在酿酒车间的五粮液工人们来说,是再平凡不过的一件事。但在这样平凡的岁月里,他们热衷于劳动,也早已与这些老窖池成了朝夕相伴的“老朋友”。
不为繁华易匠心,正是他们的真实写照。
分层入窖、分层起糟、分层蒸馏、量质摘酒、按质并坛、分级储存,层层臻选、优中选优……看似平常的工作,却是极为复杂。这也正是五粮液“1366”工艺“一极”缘由,即酿造工艺复杂且相对极端。如入窖酸度、淀粉浓度、水分都要做好控制,把握好“度”。只有每一个环节都秉持追求极致的精神,做到精益求精,才能酿出“入口甘美,入喉净爽,各味谐调,恰到好处”的五粮佳酿。
古往今来,中华民族先辈们也正是依靠勤劳的双手与无穷的智慧,才让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结晶传承至今。五粮液千年非遗酿造活态技艺,正是其中精粹之一,其得益于宜宾独特的、难以复制的气候、土壤、水源,更是凝聚了川南人民的智慧与勤劳,成为宜宾、四川,乃至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,与世界共享芬芳至味。
近年来,五粮液始终坚守“和合共生、美美与共”的文化理念,践行“国之大者”担当,持续酿造高品质美酒,坚持弘扬以中国白酒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讲好中国故事、展现中国品牌文化自信与魅力。从国内到国际舞台,五粮液以酒载道、依酒兴文、藉酒传神,助力推动更多具有中国特色、体现中国精神、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,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、文化交流的媒介、文明互鉴的纽带,同时也让中国白酒这一国际化、世界性、现象级物产能够让世界劳动人民共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