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主席在1976年逝世以后,将权力过渡给了华国锋。对于这个结果很多人都是出乎意外的。
因为对于华国锋来说,他在党内一直都是处于一个比较低调的地位,很多事情也不喜欢声张,很多人更是称华国锋为党内的老好人、老实人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当时的华国锋接替权力,而且还是以粉碎四人帮的形式来接替,党内外都出现了不少的不同声音。
而关于“两个凡是”的提出,也一直都是华国锋被诟病的重要地方。
很多人都认为“两个凡是”就是文革的继续,也是在两个凡是的禁锢之下,人们的思想无法解放。而这也是后来华国锋辞职,以至于最终淡出公众视野的重要原因所在。
那么,当年的华国锋为何要提出“两个凡是”呢?在当时,他有什么样的考虑呢?
1976 年,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。周恩来、朱德、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去世、唐山大地震突然袭来、以江青为首的“四人帮”加紧谋权,一时间政局不稳,动荡不安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当时的华国锋和老一辈的革命家,顶住压力,采取果断措施,粉碎掉了四人帮,使得中国得以结束持续十年之久的文革动乱。全国人民对此无不欢欣鼓舞。
但是,粉碎掉四人帮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,反而是新一轮斗争的开始。很多人开始疑惑,之前都高呼“文化大革命万岁”,怎么一夜之间文化大革命变成了错误。
更为关键的是,国外有很多声音认为抓捕四人帮是“非毛化”。在四人帮被 粉碎的消息在人民日报披露以后,一些国外的报纸就开始讨论,这样的做法是否合适。
1976年11月,当时的美国共产党就召开了国际会议,并且提出了“华国锋主席不再拥护毛主席路线”的论断。
同年,美国《华盛顿邮报》也对此进行了评论,他们说抓捕四人帮就是为了和毛主席切割,要进行“去毛化”。
当时还有一些国外的敌对势力,将毛泽东与林彪、“四人帮”联系到一起,借机反对毛泽东,想要砍倒中国这面红旗。
在国外来看,华国锋无异于 50 年代苏联的赫鲁晓夫,欲推翻前任领袖的一切思想、路线。
在此情景下,华国锋从稳定局势着想,提出要继续高举毛泽东旗帜。
中共中央也迅速作出决定,建立“毛主席纪念堂”,出版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五卷和筹备出版《毛泽东全集》,以向世人昭示“继续高举毛主席旗帜”的姿态和决心。
因此,继续要维护毛主席的尊严和地位,就需要对毛主席之前说出的言论继续遵照,这也是两个凡是提出的原因之一。
除此以外,四人帮的余党不断搅乱政局,也需要坚持毛主席路线来稳定国内局势。
1976年年底,随着揭批“四人帮”运动的拉开帷幕,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迅速浮现——即所谓的“是保旗还是砍旗”问题。
这一争议不仅在国际上激起敌对势力的攻击,而且在国内,“四人帮”的余党也积极煽动言论,试图扰乱舆论。
在一些长期受“四人帮”掌控的单位和地区,抵触中央的苗头开始显现。
一些跟随“四人帮”的余党甚至公然反对党中央,指责对“四人帮”进行抓捕的行动是一场“右派政变”或者“军事政变”。
以北京首都钢铁公司为例,曾被“四人帮”牢牢掌控的该单位内,一些激进分子开始张兆庆等头头公开表达反动观点,大肆宣扬这是一场“反人民的右派军事政变”,为“四人帮”高呼冤屈。
这种言辞不仅混淆了事实,也给国内外对“四人帮”清算的过程投下了阴影。
在这一混乱的时刻,对于抓捕行动的合法性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,国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。
在这样紧张的局势下,在人心不满、充满疑惑的情况下,马上让邓小平复出或重评“文革”,势必加重时局混乱,让“四人帮”余党有机可乘。
除此以外,十年文革并不会从一夜之间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除,文革的影响逐渐消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不可能随着粉碎四人帮以后,大家就忘记了文革。
所以,文革思想的禁锢也是提出“两个凡是”的思想基础。
“四人帮”被粉碎,标志着十年“文革”结束,但“文革”中人们形成的思维方式、评判标准并没有随之消失。“文革”所遗留的思想桎梏一直都在。
一方面,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,是神一般的存在。亿万人民手捧“红宝书”,怀着“三忠于”、“四热爱”的感情,“早请示”、“晚汇报”,听从“最高指示”,紧跟“战略部署”,学习运用毛泽东的语言来思考、应对。“在亿万人民的心中,毛泽东成了真理的化身,共和国的象征。”
尤其在粉碎“四人帮”后国内外产生质疑时,他们想到的更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毛泽东神圣的形象和地位,别无其他想法。
除了这些外部原因,提出两个凡是和华国锋本人的性格也是密不可分的。
华国锋一向被称为老实的代表,毛泽东评价华国锋“忠厚少文”,“公道不蠢”。
原吉林省委常务书记、省长张根生提到华国锋时,指出华国锋为人忠厚老实,对党忠诚、作风民主、易于接受批评建议。而忠厚老实的性格往往伴有安于现状的思想,不太愿意打破常态。
而且,华国锋对意识形态问题较为谨慎。从长期从事的工作来看,不管是南下湖南,还是调任中央工作,都是具体执行的事务工作,如经济、科技、文化等,对于意识形态的涉及比较少,所以面对重新评价毛主席的这个问题的时候,华国锋还是会选择坚持原本的状态,并不会冒太大的风险,而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按照之前的路线继续走下去。
所以,在多种因素的催生下,“两个凡是”最终提出来了。
但是,这样的论断也为后面的改革开放形成了不少的阻碍,对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。